2022年上半年,疫情反復出現、國際局勢動蕩、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重因素對我國的經濟環境造成嚴重沖擊。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企業開始主動“讓員工畢業,向社會輸送人才”,華為任正非也宣布“將寒氣傳給每一個人”,前幾年高速增長的激光行業也在今年上半年再度放緩了腳步。很多激光從業者都感受到,今年上半年激光市場慘淡,但也有的企業憑借前瞻性布局抓住市場機遇,保持了逆勢增長。隨著各大上市公司半年報出爐,激光行業到底是寒氣籠罩還是生機勃勃,我們從數據中找到了答案。
營收排名:大族、華工領跑 8家企業營收超10億
在營業收入方面,領跑的依然是大族激光與華工科技,其營收分別為69.37億及62.18億。值得一提的是,大族激光旗下子公司大族數控已獨立上市,今年上半年營收17.25億元。
除了頭部兩強外,利元亨、大族數控、銳科激光、光峰科技、海目星、亞威股份上半年營收均超過10億元。
營收增幅排名:6成上市公司營收增長 寒冬中把握機遇
而在印象中寒冬已至的上半年,依舊有16家激光企業實現營收同比增長,占所有統計企業的64%。其中,海目星成為唯一一家營收增長超過100%的企業,而鉑力特、聯贏激光、利元亨則分別以92.83%、88.17%、66.49%分列2-4位。筆者發現,營收實現大幅增長的4家企業中,海目星、聯贏激光、利元亨是動力電池市場火熱發展的受益者,三家企業均在去年獲得多筆動力電池大訂單,而鉑力特的營收增長則主要來源于航空航天領域的金屬增材制造業務。
此外,有9家企業營收同比下降,包括在上一榜單中領跑的大族激光和大族數控。盡管這兩家企業在營收規模上占據優勢,但受新冠疫情及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等因素影響,下游設備投資需求受到較大抑制,國內相關企業的設備投資明顯放緩、延期。這也折射出多數與金屬加工、電子產業相關的激光設備公司的現狀,也是大多數人對激光行業寒冬的感受來源。業績受寒冬影響最嚴重的企業是新光光電(-23.06%)、金運激光(-20.61%)、英諾激光(-16.1%)、柏楚電子(-12.36%)。
值得一提的是,在競爭慘烈、寒氣彌漫的激光裝備市場,華工科技圍繞單機智能化、產線自動化、工廠智慧化方向完善產品體系,加大投入快速開發專精特新的高附加值產品。最終,具備自研核心技術的智能激光切割平臺、應用自研智能制造信息系統的產線項目的訂單和交付實現較快增長,收入同比增長30%。
凈利潤排名:大族、華工再領跑 3家企業出現虧損
在凈利潤的排名上,體量巨大的大族激光、華工科技依然以6.31億、5.63億元的成績領跑行業。排在其后的幾位分別是大族數控(3.52億元)、柏楚電子(2.48億元)及帝爾激光(2.16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柏楚電子營收僅有4.09億元,但卻實現了2.48億元的凈利潤,凈利潤率高達60%,盈利能力極為驚人。
此外,光智科技、鉑力特、金運激光三家企業出現虧損。光智科技上一年實現盈利,今年轉虧的原因主要是紅外光學項目建設升級而大規模引進人才,導致管理費用大幅增加,同時研發費用也同比增長244%。而鉑力特雖然仍在虧損,但較去年同期虧損規模已大幅縮減,這與其主營業務的強力增長密不可分。金運激光則從2020年開始一直在虧損,盡管其堅持在數字技術商業化的戰略定位下矢志創新,但目前未見盈利曙光。